《工人日报》报道,在11月3日举行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,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李鸿完成的项目“超大直径盾构掘进新技术及应用”,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据悉,自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首次设立工人农民技术创新类评审组以来,截至目前,经由全国总工会推荐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技术工人已达20名,其中包括中国石化系统的代旭升、田明。
今年58岁的李鸿以工匠精神扎根隧道事业38载,为国产盾构推向全国、走向国际市场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。他的成果荣登国家科技进步奖榜单,再一次生动诠释:英雄不问出处,一线技术工人科技创新大有可为。
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。企业创新活跃,发展才有持久动力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充分激发人才创造活力。完善科技评价机制,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、能力、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,改革科技奖励制度,精简数量、提高质量,继续为“帽子热”降温,让原创水平高、应用价值大的成果获得应有激励。我国有9亿劳动力、2.2亿人受过高等教育,要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社会土壤和生态环境,让更多双创主体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……这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,也再次为持续创新指明了方向,明确了路径,为包括一线技术工人在内的创新者鼓劲加油。
创新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。作为企业“大机器”上的“零部件”,每一名技术工人都不可或缺。坚持创新在企业发展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一方面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组织专业团队和科技“尖兵”,着眼企业长远发展,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,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将“命脉”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;另一方面要发扬群众性技术创新等优良传统,发动广大一线技术工人通过“揭榜挂帅”和“五小”攻关等机制,不怕困难、不甘寂寞、不拘一格,像李鸿、代旭升和田明那样,干一行、爱一行、精一行,愿创新、敢创新、能创新,咬定创新目标不放松,潜心“十年磨一剑”,在平凡岗位努力创造科技成果,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添砖加瓦。(彭展) |